官网合法彩票平台- 北京赛车- 时时彩体彩六合彩华泰证券资管查晓磊:跳出 “排名思维”让绝对收益成为投资核心目标

2025-10-12

  官网合法彩票平台,北京赛车,时时彩,体彩,六合彩/亚洲最大合法彩票平台[永久网址:363050.com]拥有顶级的设备系统和多年现场管理经验与在互联网成熟的经营,168彩票开奖网是彩种最全、开奖最快的专业彩票开奖网站。北京PK10、时时彩、极速赛车、双色球、大乐透、快三、幸运飞艇、双色球预测软件、彩票平台推荐一应俱全!

官网合法彩票平台- 北京赛车- 时时彩- 体彩- 六合彩华泰证券资管查晓磊:跳出 “排名思维”让绝对收益成为投资核心目标

  导语:当A股市场还在为“牛短熊长”的波动焦虑,当投资者仍在“相对排名”与“实际盈利”间纠结,有一位投资老将早已跳出思维定式——他就是华泰证券资管权益投资总监查晓磊。

  从博时基金到浙商基金,再到如今执掌华泰证券资管权益投研,十余年的从业经历里,查晓磊见证了公募行业对“相对收益”的追逐,也亲历了市场波动下持有人的无奈:当产品短期内回撤超30%,再亮眼的长期业绩也难掩持有体验的糟糕。正是这份共情与反思,让他在加入华泰证券资管后,完成了一次关键的认知跃迁:投资的本源从不是超越基准,而是力争让每一笔交易都挣到钱。

  可A股高波动的底色,向来是绝对收益的“拦路虎”。如何在控制回撤的同时留住收益弹性?如何让“买得便宜、卖得明白”不再是口号?查晓磊给出的答案,是一套看似简单却极具穿透力的“三价打分体系”:买入价、极限底价、卖出价,这三个价格如同投资的“锚”,解决了60%-70%的波动控制难题。更难得的是,他没有将量化与主动对立,而是让两者成为“科学与艺术的共生体”:用量化模型捕捉高股息、低估值等客观规律,用主动研究穿透科技股定价迷雾。

  在这套体系下,投资有了清晰的“操作手册”:持有成长标的时,每一次财报更新都是三价动态调整的契机,八九个季度的长期持有终获优秀收益;面对周期标的,在系统提示跌破极限底价后果断加仓,在触及卖出价后减持。就连基金经理的非理性行为,也被系统这把“尺子”牢牢约束——追高时会被提醒,恐慌时能靠定价自信加仓。

  这位博士出身、兼具量化与主动思维的投资负责人,究竟如何将“绝对收益”从理念落地为可执行的策略?他的“三价打分体系”在当下市场能否持续生效?带着这些疑问,我们走进查晓磊的投资世界,看他如何在A股的波动中,为持有人找到“既有收益、又有安全感”的答案。

  1、投资的本源是每笔投资都想盈利,而非为排名。落实到动作上,就是对每个标的算账,通过研究提高盈利概率,控制回撤下限,追求向上收益,无关排名和基准

  2、我们内部有“三价打分体系”(买入价、极限底价、卖出价),这三个价格能解决60%-70%甚至更多的问题,确保组合有绝对收益且控制波动

  3、我们希望买完标的后,跌了敢加仓而非恐慌。在极限底价(高分)附近买入,股价越跌越敢加

  4、投资本质是“科学”与“艺术”的结合。量化负责“科学”,市场有很多客观规律,比如买高股息、低估值,这些规律长期有效,而主动负责“艺术”,处理无法量化的内容

  5、金融产品的价值在客户持有过程中方能体现,不像家电等普通的实物产品能靠参数预判

  6、主动产品如果波动大,会把没择时能力的零售客户排除在外,控制回撤能降低他们的买入难度,提升长期持有体验

  7、量化团队和基本面团队协作,类似“基本面量化”,但不是把基本面因子化,而是按行业建模。量化团队会把基本面研究员的投资逻辑抽离出来,变成可跟踪、可检验的模型,建立指标与股价的映射关系

  朱昂:从此前的公募基金到券商资管,前者更偏向相对收益,后者更偏向绝对收益,在这个过程中,您对投资的理解是否有些变化?

  查晓磊肯定有变化。我刚毕业先去博时基金4年,后在浙商基金7年多,2022年初加入华泰证券资管。以前觉得券商资管也有公募牌照,可能投资跟公募也差不多。前两年市场波动比较大,行业对主动管理的反思也很多。我来了以后有一年半的静默期,虽然我没有管公募的产品,但是我自己也在思考资管产品的本质,如果客户买的产品短期内跌30%以上,体验会非常差。

  从投资角度看,只有绝对收益,没有相对收益。因为投资的本源是每笔投资都想盈利,而非为了排名。落实到动作上,就是对每个标的算账,通过研究提高盈利概率,控制回撤下限,追求向上收益,无关排名和基准。

  但从客户视角,相对收益很重要。客户挑选产品的时候,会和全市场比较,会比较不同资产的收益情况,也会在同一类别里挑选排名靠前的产品。不过长期看两者是统一的,比如有的基金经理,3-5年年化能达到双位数,自然有超额收益和靠前的排名。

  现在我负责公司的权益投研,目标很明确:选好每个标的,确保赔率足够大、账算得清,每次出手都能拿到预期回报。很多客户觉得绝对收益=缺乏弹性,风险与收益对称,如果想长期控制极端回撤和波动,上行收益会有妥协;实际上,我们长期年化的目标不低,且标的预期收益空间不小,不能说绝对收益导向就没弹性、收益低。

  朱昂:A股市场的特征是波动特别高,在这样一个市场环境下,您是如何去实现绝对收益的?

  查晓磊要在控制回撤的同时拿收益,核心是标的定价。我们内部有“三价打分体系”(买入价、极限底价、卖出价),这三个价格能解决60%-70%甚至更多的问题,确保组合有绝对收益且控制波动。

  我们研究员从校招就接受的基本面、DCF模型(现金流折现模型,Discounted Cashflow Model)与估值定价培训,这种方法可重复、易传授。虽市场会受政策、宏观等因素影响,但把握定价原则能解决60%-70%的问题。拉长时间看,股价终会回归公司内涵价值。

  剩下的20%-30%靠关键点择时:比如多数标的太贵的时候,自下而上选不出股票,再结合自上而下的宏观、策略判断,就会在合同允许范围内降仓。我们做过测算,A股过去十几年,两年左右做一次大级别的仓位变化,比如2015年、2018年、2021年进行降仓,对收益改善很大。

  最后10%-20%靠系统减少错误的投资行为。华泰证券重视科技,研发的系统会监控投资经理行为,降低投资失误。这三点里,标的定价是最重要的。

  查晓磊很多机构,像卖方报告,只有一个目标价,研究层面够用,但从研究到投资转化,需明确买入价、极限底价、卖出价。市场波动时,这三个价格能制定具体投资方案,比如跌到极限底价敢加仓,涨到卖出价可减持。

  三个价格里,买入价要求最严,必须从DCF模型得出,这是深度研究后的认知,研究员和基金经理都要遵守。极限底价会参考公司历史净利润最差时的估值低位,结合研究员基本面判断匡算;卖出价不仅看基本面,还会结合市场热度、情绪,用量化指标辅助确定。DCF模型本身也需量化计算,比如盈利预测、永续增长率。

  这也是我们的特色:量化团队和基本面团队协作,类似“基本面量化”,但不是把基本面因子化,而是按行业建模。量化团队会把基本面研究员的投资逻辑抽离出来,变成可跟踪、可检验的模型,建立指标与股价的映射关系。我之前在浙商基金也重视这一点,现在我们按行业分组,每个主题都有量化研究员参与,和基本面研究员一起建模,输出三价打分推荐标的。

  朱昂:DCF模型对稳定的消费行业比较好用,但科技行业很多公司没盈利,您在资产选择上有偏好吗?

  查晓磊所有行业都能用DCF定价,区别在于科技行业判断盈利概率更难。但真正的科技股,如果能通过行业、公司、产品周期判断其2-3年后的现金流,反推就能定价,关键在研究员的穿透力。

  比如2013年初某互联网金融龙头,表观PE很高,但用“上帝视角”看未来3年自由现金流,DCF算下来并不贵。这类标的基于深度理解能挣大钱,而且换手率也低。

  刚上市的新公司,我们判断力不足,很难在波动时持有或加仓,所以会避免盲目投资。比如现在科技板块热,如果没做好模型就跟风买,大概率挣不到钱,波动时还持有不住。过去我们用三价打分,有些科技股没参与,但高分标的买入后,收益不亚于跟风标的。

  朱昂:这家互联网金融龙头,初期目标价很难定到几十倍,您怎么随基本面变化动态调整三价?

  查晓磊我们打分体系:5分对应极限底价,4分对应买入价,2分对应卖出价。绝大多数投资很难一开始就预测到全部涨幅。三价调整会伴随每一次财报。比如我们持有的3年翻倍的标的,季报前股价上涨可能让分数降至4分以下,但季报后更新模型、调整三价,分数会上升至4分及以上。

  也有股价涨后不调整三价、到位就卖的标的,这类股票换手率高,大多对应市场极端情况。比如去年七八月份的航空股、券商股,当时全市场筛选后,这两个行业标的分数最高。算券商股极限底价时,假设成交额掉到3000亿也划算,那我们就在极限底价买入。但这类周期标的,不能线性给估值,就算市场涨,买入价、极限底价也不调整,股价到了就卖。

  我们更希望第一种情况,也就是股价越涨,季报出来后分数越高。这类标的收益空间大、回报均匀,是持仓核心。

  查晓磊第一种动态调三价的案例,比如持仓中的某机械及电气设备公司,过去三年研究员深度覆盖,团队持续持有,目前仍在前十大持仓。季报前股价上涨可能让分数降至4分以下,但季报后更新模型调整三价,分数会回升至4分及以上,平均持有八九个季度。

  第二种到位就卖的案例,比如去年七八月份买的港股券商,当时系统提示已经跌破了极限底价,所以我们果断加仓。当时市场悲观,成交额仅四五千亿,但有三价模型参考,我们有底气加仓。10月份股价涨到卖出价,就减仓了。还有某港股电商龙头,现在已涨到卖出价以上。

  我们规定,标的分数3分以下原则上不让新增买入,跌到2分(卖出价)及以下需考虑卖出节奏,除非公司有大的观点变化,否则按规则来。

  本质上,投资要“买得便宜”。如果组合多数交易能做到,就能实现绝对收益。市场低位的时候,不太需要关注组合,但在高位需要思考怎么控制组合的回撤。现在我们系统覆盖500多个标的,都要求打分,风控会监控组合三价情况。市场好的时候,组合整体加权打分降低,每周会提示基金经理调仓,往高分标的靠拢(卖掉低分、买高分),长期重复这个动作,就能控制波动、保障收益。

  查晓磊对。股价高位对应低分标的,如果基金经理要买,系统会记录,避免他被情绪裹挟追高。追高有时能挣钱,但高位区域亏钱速度快,且跌了后不知道该怎么办。

  我们希望买完标的后,跌了敢加仓而非恐慌。在极限底价(高分)附近买入,股价越跌越敢加。比如去年买券商股,当时市场悲观,但有三价参考,跌破极限底价时系统提示,就有底气加仓。反过来,去年10月8号卖券商股,如果没有系统提示股价超过了卖出价,基金经理可能想再等一天,但事后看,当天可能就是最高点。系统就像“尺子”,在恐惧或贪婪时约束行为,避免非理性决策。

  查晓磊投资本质是“科学”与“艺术”的结合。量化负责“科学”,市场有很多客观规律,比如买高股息、低估值,这些规律长期有效。用量化策略筛选标的,能把投资从随机状态调整为高成功概率状态。而主动负责“艺术”,处理无法量化的内容,比如没有数据、数据时间短,通过定性判断和预测,进一步提高成功概率。

  我们先用量化打底,再用主观深化,核心是“从基本面逻辑出发的量化研究”。除指增产品用部分因子,所有基本面相关的量化研究,都从基本面逻辑切入。

  我博士学金融,最早在博时做策略+量化,后来管过指数增强产品,很清楚量化的边界:超高频策略可以用量化,但中低频维度必须逻辑先行,因为中低频有很多人参与,受情绪、基本面影响,这些都能通过逻辑建模量化。

  我们要求所有量化模型,都要从基本面或行业研究员的知识体系里抽离逻辑,变成可量化的方式,最终产生投资信号,本质是模仿研究员的认知和思考过程。比如今天晨会时量化研究员讲游轮行业,会先梳理行业逻辑,再用模型刻画运价、油价与企业盈利、股价的映射关系,验证历史数据后形成可执行策略,后续模型变化会提示基金经理。

  现在很多标的推荐都来自基本面量化建模,而且我们按行业分组,组内有基本面和量化研究员,量化会和卖方、行业研究员交流,输出模型信号;同时,量化回测也能帮行业研究员校正认知,比如有些定性逻辑在数据层面不成立,倒逼研究员挖掘模型识别不了的预判性信息。

  查晓磊我们希望组合整体保持高分状态,调整方向也是往高分标的靠拢,这是组合构建的基础。此外,我从博士阶段就做宏观策略研究员,会加入自上而下的判断,比如通过价格周期、海外出口得出结论,再在这些方向找高分标的构建组合。

  我管理的组合,分散性更高,一般持有40-50家公司,前十大持仓占比30%-40%。一方面,通过自上而下判断,选择符合我观点的公司;另一方面,从风控角度避免单一公司或行业暴露过多。我硕士时研究过,A股30-40家公司基本能分散个股风险,再多意义不大,目前规模也不需要过度分散。

  查晓磊大级别的择时不难,因为频率低、指标共性高,能相互印证,比如自上而下看估值、情绪到极端位置,自下而上看覆盖的500多个标的多数在3分以下,就是信号。难的是中间小波段择时,需要跟踪中短期基本面、流动性,我们有专门的策略研究员构建指标辅助。

  来资管前,我只做大择时,比如2015年、2018年降仓30个点以上,其他时间高仓位,相对收益思维重;现在做绝对收益,60%-70%靠选股,20%-30%靠择时,10%-20%靠减少错误行为,所以对绝对收益导向的产品,仓位调整频率更高,会结合小择时信号。

  查晓磊市场长期走好需基本面支撑,没有基本面的话,流动性、情绪会放大系统性风险。比如2014-2015年,市场涨但盈利持平,靠估值推动,这种情况风险很高。当前基本面企稳概率大,核心依据是资本开支周期跟2014-2015年不一样。

  A股“资本开支/折旧摊销”这个指标高点在2007年,那之后是一路下降,学术界认为1.1是社会资本收缩的下限,目前在1.2-1.3,接近2007年以来的下限,同时企业盈利、库存均处历史低位。因此基本面企稳概率较大。企稳之后,市场就不只交易流动性和情绪了。

  当然,二季度、三季度数据可能有波折,上半年GDP增速5.3%,全年目标5%,三季度因去年基数、国补和出口抢单效应消退,可能会“挖坑”,所以七八月份市场更多交易流动性,对基本面仍有担忧。但我们判断,三季度可能是盈利底,之后会逐步改善。

  落到组合上,我们看好两个方向:一是和资本开支周期相关的中游资本品、化工等行业。过去长期无资本开支,出清充分,自由现金流改善早于净利润,因为不做资本开支后,投入减少,还债周期接近尾声,资产负债表修复。布局逻辑是基本面和周期位置,而非“反内卷”政策,目前这类标的打分高、持仓多。

  二是出口领域。经济企稳不是V型反转,结构性亮点可能在出口。自下而上看,一批公司全球份额上升快,今年4月关税波动后,出口公司的基本面仍是亮点。核心逻辑是欧美周期与我们相反,他们鼓励资本开支、推动制造业回流,AI带动产业投资,制造业往上走,比如美国制造业工人时薪结束长期下降趋势。对我们出口的光模块、硬件设备的需求有支撑。

  查晓磊核心是规则制定和导向设计。大家都是名校毕业,学习能力强,明确规则后就会朝目标努力。比如考核机制,我们是以绝对收益为导向,那当年产品亏损了,就不及格。但遇到特殊情况,比如2008年,只要不是空仓就会亏损,那可以用相对高的排名弥补。这就平衡了绝对收益和相对收益,既让基金经理考虑波动,也避免过度保守。

  对研究员,考核大头是实盘贡献。研究员推荐标的后,只有“推荐→基金经理买入→股价上涨”这一种情况能拿高分,引导研究转化为实际收益。投研互动上,所有三价打分系统留痕,基金经理不买需要说明担忧,研究员要解答,解答不了才可以不买,形成闭环,避免“研究员觉得基金经理不买、基金经理觉得研究员没推荐”的矛盾。

  还要靠系统监控。我没法时刻关注所有基金经理,也不干预过多,但系统会记录事先明确的错误行为,从而使基金经理做这些事时会产生心理障碍,风控部门也会在发现问题后及时沟通。另外,公司要求投资总监对所有产品质量负责,以最差产品为考量,而非只看最好的。这就希望团队整体业绩向上,而非靠个别“明星产品”,这样才能体现平台和团队能力。

  查晓磊我不会强干预,只在原则性、大方向上提要求,比如纠正错误行为、避免知行不合一。除此之外给投资经理更多自由度。虽然有三价打分,但高分标的多,投资经理可按偏好选,比如选成长型或安全边际高的,体现产品定位和投资经理差异。

  对我而言,核心是把规则在系统上明确,做好管理;同时相信团队,通过机制让每个人发挥优势。另外,希望一个标的能覆盖更多产品,避免资源浪费,比如避免一个很好的标的只有一个投资经理买。所以平时会多思考机制设计,让有效研究赋能更多产品。

  查晓磊两个关键节点。一是在之前所在的公募基金接触“基本面与量化结合”的理念。当时公司最早提“大数据驱动”,还引入AI专家。我本身量化出身,觉得中低频维度下这种结合有优势,后来也看到很多优秀基金经理会配量化同事来辅助其选股、风控,把量化当主动管理的增强工具。来到华泰证券资管后,公司重视科技和数据,2022年开始迭代系统,从策略覆盖到行为监控、组合风控等,发现这套系统化投研打法是可以复制的。

  二是来华泰证券资管后深化对绝对收益的认知。华泰证券资管总经理江晓阳总之前负责集团的证券投资业务,对绝对收益的理解非常深刻,也有非常好的方法论,前面提到的“三价打分”也来自于他在管理集团股票投资时的“最佳实践”,强化了我对绝对收益理念的认知和理解。这和行业的“高质量发展”契合,核心是重视持有人“获得感”。金融产品的价值在客户持有过程中方能体现,不像家电等普通的实物产品能靠参数预判。过去主动管理行业信任感在修复,被动产品增长快,就是因为有些主动产品波动太大,持有人体验差。就算后续净值回来,大幅回撤也会让产品失去生命力、流失客户。投资难免出错,但组合大幅回撤本质是定价有问题,所以对绝对收益的理解,让我更重视持有人体验和产品长期生命力。

  查晓磊逆风期会检视组合,反思判断对错,有错调整、没错坚持。不过绝对收益打法,最逆风的可能是在大牛市。

  2024年,华泰证券资管主动管理权益型基金全面实现正收益,但市场好时,客户会想要更高弹性。长期看,优秀的投资经理排名好往往是因为回撤小,比如在2018年、2023年跌得少的基金,复合年化更高。而且主动产品如果波动大,会把没择时能力的零售客户排除在外,控制回撤能降低他们的买入难度,提升长期持有体验。

  查晓磊凯恩斯的《就业、利息和货币通论》,第12章讲了很多投资相关的长期回报问题,业界很多观点其实在这一章里都有学术和数据支撑,对我启发很大。

地址:363050.com 客服热线:363050.com 传真:363050.com QQ:363050.com

Copyright © 2012-2025 官网合法彩票平台 版权所有 非商用版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