话说杨浦丨跨越三个世纪的上海金融泰斗(下)官网合法彩票平台- 北京赛车- 时时彩体彩六合彩
2025-10-23官网合法彩票平台,北京赛车,时时彩,体彩,六合彩/亚洲最大合法彩票平台[永久网址:363050.com]拥有顶级的设备系统和多年现场管理经验与在互联网成熟的经营,168彩票开奖网是彩种最全、开奖最快的专业彩票开奖网站。北京PK10、时时彩、极速赛车、双色球、大乐透、快三、幸运飞艇、双色球预测软件、彩票平台推荐一应俱全!
朱博泉不仅是上海金融业的风云人物,更热心社会公益事业;与刘湛恩创办城中区商学院,为沪江开拓新天地;在“沪江书院”时期,又挺身而出守护和延续“沪江火种”,带领沪江师生不断抗争,迎来抗战胜利。今天,继续为大家讲述跨越三个世纪的上海金融泰斗——朱博泉的故事。
朱博泉作为上海金融界的风云人物,除了在银行、证券、保险业纵横捭阖,还出任上海扶轮社社长和上海银钱业业余联谊会理事等职,以回馈同业和服务社会。
扶轮社是工商业界和专门职业界精英人士的联谊组织,以“精英社团”和“服务社会”为宗旨,总社位于芝加哥。1919年上海成立了中国第一个扶轮社,社员均为侨居中国的外籍人士。1921年外交家王正廷、银行家陈光甫入社,成为最早的中国籍社员。1927年朱博泉加入上海扶轮社,并任司库。1934年被推选为上海扶轮社社长,成为扶轮社历史上最年轻的社长。朱博泉全力推动扶轮社开展公益活动,举行慈善演讲,救助贫困儿童,救济难民,为医院和救济组织捐款,为盲童学校修缮房屋等,这些举措为上海扶轮社赢得了国际声誉。
上海银钱业业余联谊会(简称“银联”,此处不念)是上海银钱业职工的群众性团体,也是上海党组织开展金融系统职工运动的重要平台。1936年2月,上海职业界救国会正式成立,其中第四大队成员主要是银钱业的职员,张承宗任大队长。遵照上级党组织指示,6月张承宗、邵君美等着手筹建银钱业职工团体,以更好适应革命形势需求。10月上海银钱业同人联谊会(社会局将名称改为“上海银钱业业余联谊会”)成立,邵君美、张承宗等为理事,徐寄庼、钱新之等为名誉理事。1938年朱博泉被推选为第四届会务指导委员会委员,1939年、1941年又分别被选举为第五届和第六届理事。
朱博泉在纪念银联成立二周年暨第四届会员大会《特刊》上,专门撰写《上海市银钱业业余联谊会两周年纪念感言》一文,号召大家维护和扶持银联,共同促进金融业进步和创新。
1939年4—6月,银联举行第六次征求运动,朱博泉和徐寄庼、秦润卿等在国际饭店召开各银行上层人士茶话会。朱博泉以总队长的身份主持会议,呼吁各银行积极支持,得到广泛响应,扩大了银联的影响。1940年10月银联推出“福利奖券”,用以联络会众并弥补日常会务开支,朱博泉被推举为福利奖券委员会主席。1941年2月银联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在票据交换所召开,200余人出席,朱博泉为会议的召开提供了各种便利。
怀着对沪江大学的深厚感情,朱博泉1921年归国后不久就积极参加沪江同学会活动。他不遗余力推动母校发展,不仅为城中区商学院的创建和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,还在“孤岛”时期毅然肩负起保存“沪江火种”的重任,为战后沪江复校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1918年朱博泉演说《论职业教育之重要》,认为“凡为人者皆当求自立,有技能有职业则可以自立矣”,呼吁重视发展职业教育,因为“职业教育诚为今日中国救贫之对症良药也。”从这篇演说中,可窥见十余年后他与刘湛恩一起创办城中区商学院的思想源头。
刘湛恩出任沪江大学校长后,鉴于上海商业人才缺乏,极力推动沪江大学教育“职业化”和“平民化”,力谋发展商学院。
朱博泉赞成此举,参加商学院筹备工作,负责向银行、实业界多方筹集基金,购下圆明园路真光大楼二楼全部产权。在他和刘湛恩的努力下,沪上各界知名人士尤其金融界的李馥荪、徐寄庼、张公权、胡孟嘉、刘鸿生等人,以及银行公会银行业联合会、钱业公会暨各公司行号纷纷慷慨捐助。
1932年初城中区商学院(简称“城商”,此处不念)开学,朱博泉被推举为院长。他坚持“商学联手,共建共享”方针,聘请孔祥熙、王云五、李馥荪、陈光甫、王晓籁等25名工商界人士和专家组成顾问委员会,由国际贸易协会、工商管理协会、中国经济学社等团体提供师资、图书资料和实习场地,并邀请一批知名经济学家、会计师、银行家任教,阵容之盛为各商学院之冠。
城商社会化办学开辟了一个新天地,沪江大学一跃成为教会大学中商业教育规模最大的学校,树立了商科教育品牌与特色,社会影响力与日俱增。毕业生受到上海商界的欢迎,1936年郑世察在报告中说:“我从银行和公司首脑那里获得的印象是,我们毕业生工作比其他上海的大学毕业生出色得多。总的说来,上海的企业如果要人,总是先挑沪江的毕业生。”城商成为上海高等教育之典范,在全国范围亦首屈一指。
1937年八一三事变爆发后,沪江大学接连遭受打击,被迫离开杨树浦校园,刘湛恩校长以身殉国。局势动荡不安,沪江大学面临严峻考验。李、鲍哲庆、朱博泉等五人组成校长人选委员会,稳定局势。
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,1942年1月15日沪江校董会作出了无限期停办学校的决议,以彰显不与敌伪合作立场。沪江师生再次面临向何处去的抉择。21日沪江同学会召开常务委员会,朱博泉、虞秉镛等委员出席,校董事长、董事和主要负责人列席。会议决定成立“沪江书院”以延续沪江文脉,朱博泉、鲍哲庆等9人被推举为院务委员会委员。
23日,朱博泉被推举为院务委员会主席兼院长,他代表书院和校董会签订了校产租赁协议,沪江大学由此开始了“沪江书院”时期。
为守护和延续“沪江火种”,朱博泉可谓殚精竭虑。1942年7月12日,他又被推举为董事长,担负起沪江书院院长和董事长的双重责任。在其努力斡旋下,书院仍保留原有的教师子女助学金和教师集体保险,教职员薪水和津贴开支占到总支出的80%以上,行政费等费用降到最低限度。除了设立助学金,朱博泉还把院长办公费也捐了出来,捐款设立了“积丰堂助学金”和“博泉助学金”,资助贫寒学子。直到1944年,书院大学部仍保留了15个清寒学生助学金名额,在物价飞涨、经济凋敝的“孤岛”时期尤显可贵。
尽管在敌伪环境下换了招牌,书院仍竭力维持沪江大学的格局。书院院务长郑章成宣称:“为了保证教学的高质量,对旧教育政策毫无更改的打算,所以在教育方案上,无论是系科还是学分,都完全遵照老的规矩。”1942年春到1944年春,书院学生最少时666人,最多时达848人,基本维持在沪江大学时期的水平。随着“孤岛”环境日益恶化,朱博泉身兼数职,虽有郑章成协助处理书院事务,但仍感力不从心,1944年春遂决定辞去院长之职,直到7月董事会才允准他的辞呈。
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,沪江书院也完成了“保存火种”的使命。8月24日,书院董事会召开最后一次会议,作为董事长的朱博泉提出“适值我们战胜,和平重光之日,一切情势恢复正常,本院使命已告终了”,董事会一致通过了这项决议。就在1944年毕业生欢送茶会上,他寄语学生:“我们须知社会无论黑暗到什么程度,未尝无光明的一面,我们如能以‘敬’自肃,培植朝气,那光明的一面,自然而然会逐渐推广,照耀及于社会的全部。”正是在朱博泉和沪江师生的坚守与抗争下,沪江弦歌不辍,最终迎来胜利。
抗战胜利后,政府接收大员对滞留上海的金融界人士大搞身份甄别,朱博泉顷刻间家徒四壁。上海解放后,他被信和纱厂聘为总经理,主持了中国棉纺业第一家企业公私合营。1981年朱博泉获彻底,担任上海市工商联高级顾问、沪大同学会会长及顾问等职。百岁寿诞时,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赠送“世纪老人”纪念铜匾。
1919年大学四年级的朱博泉发表《沪江大学之校训》,文末指出:“吾校训之取义大矣。诚能躬行实践,岂惟足以。发扬校风亦立身治事之本也。”七十年后他再撰文《沪江大学校训颂》,回忆母校岁月,感怀校训精神。沪江校训“信义勤爱”深植其心,被他奉为立身处世的准绳而终身笃守。2001年3月19日,朱博泉安然离世,走完了他横跨三个世纪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。
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,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,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,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。